1、 大量存在利用現金、私戶、微信、支付寶交易,而不通過對公賬戶交易。這可能會被稅局認定為偷逃稅,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增值稅方面:容易和個人消費記錄混淆,導致部分微信、支付寶收款收入未申報增值稅,存在偷漏稅風險。(2) 企業所得稅方面:通過微信、支付寶收取貨款,未體現在對公賬戶收入中,可能漏記或少記,存在偷漏稅風險。(3) 個人所得稅方面:通過微信、支付寶轉賬支付工資、獎金、發紅包,存在漏報個稅或刻意偷逃個稅的風險。(4) 股東對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公司如果長期使用股東的個人賬戶來收付款,很容易造成公私部分,如果企業出現資不抵債,股東要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用個人資產償還公司債務。(5) 涉嫌挪用資金、職務侵佔:個人微信、支付寶、私人賬戶等交易,有可能涉及挪用資金罪、職務侵佔罪等。(6) 可能被列為銀行重點監管對象:微信、支付寶、私人賬戶頻繁交易或大額交易,會被銀行列入重點監控對象。例如,現金交易超過5萬、公戶轉賬超過200萬、私戶境外轉戰超過20萬或境內轉賬超過50萬、企業規模小但流水大。
2、 存在大額收款遲遲不開發票,或給客戶多開發票。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第十九條規定,「銷售商品、提供服務以及從事其他經營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對外發生經營業務收取款項,收款方應當向付款方開具發票。如收款方遲遲不開發票,存在企業偷漏稅的風險。給客戶多開發票,存在幫助客戶偷漏稅的風險。
1、 主營成本長期大於主營收入
這種情況是進銷倒掛,不合常理,是稅務機關的重點監控範圍。成本大於收入,大都是在銷售價格低於實際成本的時候才出現的。除此一般收入都會大於成本。例如銷售的價格低於其成本的時候就會導致主營業務成本大於主營業務收入最後導致虧損。
2、 公司沒有車,卻存在大量的加油費
根據稅法規定,公司名下沒有車,有沒有簽訂租車協議,發送的郵費,不屬於與企業生產經營相關的合理的支出,不能在稅前扣除。
3、 企業存在大量發票抬頭為個人的不正常費用
除了特定情況下發票抬頭只能是個人的情況,公司發生的成本費用,發票抬頭應為公司的名字。大量發票的抬頭為個人,存在個人費用記入公司費用的情況,以增加企業費用。
4、 同一單位員工同時存在工資薪金所得與勞務報酬所得的異常。
這說明企業在扣繳員工個人所得稅時,可能存在不符合法律規定的申報。
5、 多結轉成本,後期紅沖或補發票,也存在偷逃稅款的風險。
1、 報送的資產負債表與利潤表勾稽關係有出入,或者利潤表裏的利潤總額與企業所得稅申報表中的利潤總額有出入。
這種情況需要核查,錯誤是否影響企業收入或利潤,從而存在少繳企業所得稅的可能。
2、 企業常年虧損,卻屹立不倒。或公司自成立以來長期零申報。
企業一般是指以盈利為目的,以實現投資人、客戶、員工、社會大眾的利益最大化為使命,通過提供產品或服務換取收入。除去有些集團從長期戰略角度出發,短期不以盈利為目的。如果長期處於虧損狀態,在無利可圖的情況下,或者成立以來長期零申報也是同等道理,如果企業一直以來沒有收入,只有費用,但企業仍堅持繼續經營,稅務機關有里有懷疑企業存在少記漏記收入的情況。
3、 企業長期購進原材料或商品時暫估入庫。
如果材料或商品入庫,沒正式發票,會計可用倉庫入庫單做暫估入庫。等正式票發票來了,就沖暫估入庫,用正式發票入賬。如果正式發票,數月未達,稅務機關有理由懷疑,供應商方存在偷漏稅行為。此外,未獲取發票的暫估成本,在計算本企業的企業所得稅時扣除。
1、 增值稅收入長期大於企業所得稅收入。如果兩個收入不一致,稅務人員經常會將此作為一個重要風險點要求企業做出說明。以下情形會產生兩稅收入不一致。
(1) 某些視同銷售的行為,會產生兩稅收入不一致。例如,納稅人將貨物在實行統一核算的跨縣(市)內部機構間移送用於銷售。此種行為增值稅需計算銷項稅,但在會計核算與企業所得稅政策規定上,均屬於企業內部轉移資產行為,既不計入營業收入,也不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
(2) 價外費用,產生兩稅申報收入不一致。增值稅的銷售額是按照納稅人發生應稅行為取得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確定。價外費用包括價外向購買方收取的手續費、補貼、基金、集資費、返還利潤、獎勵費、違約金、滯納金、延期付款利息、賠償金、代收款項、代墊款項、包裝費、包裝物租金、儲備費、優質費、運輸裝卸費以及其他各種性質的價外收費。
納稅人收取的這些價外費用,除代為收取符合規定的政府性基金或者行政事業收費,以及以委託方名義開具發票代委託方收取的款項外,都應計入增值稅銷售額計算申報繳納增值稅。但這些價外收費在會計核算和企業所得稅繳納申報時卻有相當一部分並不計入營業收入,如收取的延期利息費用應沖減財務費用,收取的包裝費、儲備費、運輸裝卸費應沖減銷售費用,收取的違約金、賠償金、滯納金應計入營業外收入,代收、代墊款項應計入往來項目等。
(3) 處置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產生兩稅申報收入不一致。納稅人在生產經營中發生固定資產、無形資產處置轉讓行為,均應按照出售價格和適用稅率或徵收率計算申報繳納增值稅,但在會計處理和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上,則是將資產處置收入扣除賬面價值和相關稅費後的金額計入營業外收入或營業外支出,很明顯,這會造成增值稅申報收入大於企業所得稅申報收入。
(4) 金融商品轉讓業務,產生兩稅申報收入不一致
金融商品轉讓,按照財稅【2016】36號規定,納稅人轉讓金融商品按照賣出價扣除買入價後的餘額為銷售額計算繳納增值稅。納稅申報時,按照扣除之前的不含稅銷售額填入納稅申報表主表銷售額相關欄次。而金融資產轉讓的會計處理和企業所得稅申報則是通過投資收益體現在當期損益及應納稅所得額中。兩相對比,增值稅申報收入要大於企業所得稅收入。
(5) 財政補貼核算,產生兩稅申報收入不一致
按照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9年第45號規定,納稅人取得的財政補貼,與其銷售貨物、勞務、服務、無形資產、不動產的收入或者數量直接掛鈎的,應按規定計算繳納增值稅。
而納稅人取得的各種財政補貼,在會計核算和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上則是體現在營業外收入或補貼收入等項目中。如果納稅人取得了上述性質的財政補貼,也會形成增值稅申報收入大於企業所得稅申報收入的情況。
(6) 增值稅免稅業務,產生兩稅申報收入不一致
按照增值稅相關規定,無論是一般納稅人還是小規模納稅人,發生應稅行為適用免稅規定的,不得開具專用發票,但可以開具稅率欄注為「免稅」的普通發票。
會計核算上,由於規定尚不明確,僅有的財會字【1995】6號關於增值稅免稅會計處理的文件也隨着會計準則新科目設置已經作廢,目前存在兩種不同的處理方法,一是以價稅合計的方法將免稅銷售額全部計入主營業務收入,一是以價稅分離的方法將免稅銷售額還原成不含稅銷售額,計提的銷項稅額計入補貼收入或營業外收入。
(7) 收入確認原則不同,產生兩稅申報收入不一致。
增值稅與企業所得稅都是以收入為起點計算應納稅額,在收入確認上既有相同之處,也存在一些差異。這種收入確認上的差異勢必要對兩稅申報收入造成一定的影響。例如,委託代銷貨物、托收承付方式銷售貨物、預收租金業務、預收款方式銷售大型貨物。
2、 企業大部分員工長期在個稅起征點下。
稅局有理由懷疑,員工的部分工資以其他方式支付給員工,以少繳個人所得稅。
3、 員工個稅申報表中的工資與企業申報的工資不一致。
此種情況,也說明扣繳義務人少扣繳員工的個人所得稅。
(1)現金收入不按規定入賬;2、 是否存在視同銷售行為、未按規定計提銷項稅額的情況:
(2) 僅將開票部分對應的收入入賬;
(3) 以貨易貨、以貨抵債收入未入賬;
(4) 銷售收入長期掛賬不轉收入;
(5) 收取外單位或個人水、電、汽車費用,不記、少記收入或沖減費用;
(6) 將應收取的銷售款項,先支付費用,再將餘款入賬作收入。
(1) 將自產或委託加工的貨物用於非增值稅應稅項目、集體福利或個人消費;
(2) 將自產、委託加工或購買的貨物用於投資、分配、無償捐助、贈送。
(1)是否有開票單位與收款單位不一致的情況;
(2) 發票票面記載貨物與實際入庫貨物不一致的情況。
(1)是否用於非增值稅應稅項目、免徵增值稅項目、集體福利和個人消費、非正常損失的貨物(勞務)、非正常損失的在產品、產成品所耗用的購進貨物(勞務)所發生的運費抵扣進項;
(2)與購進和銷售貨物無關的運費抵扣進項;
(3)開票方與承運方不一致的運輸發票抵扣進項;
(4)以項目填寫不起團的運輸發票抵扣進項。
(1)購進貨物,以及相關的加工修理修配勞務和交通運輸服務;
(2) 在產品、產成品所耗用的購進貨物、加工修理修配勞務和交通運輸服務;
(3) 不動產,以及該不動產所耗用的購進貨物、設計服務和建築服務;
(4) 不動產在建工程所耗用的購進貨物、設計服務和建築服務。
(1) 企業分回的投資收益,未按地區稅率差補繳企業所得稅;
(2) 企業從境外被投資企業取得的所得是否併入當期應納稅所得額計稅。
(1)在成本費用中一次性列支達到固定資產標準的物品未作納稅調整;
(2) 達到無形資產標準的管理系統軟件,在管理費用中一次性列支,未進行納稅調整。
(1)從非金融機構借款利息支出超過按照金融機構同期貸款利率計算的數額未進行納稅調整;
(2) 是否存在應予資本化的利息支出;
(3) 關聯方利息支出是否符合規定。
(1)已作損失處理的資產部分或全部收回的,未作納稅調整;
(2) 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損失有補償的部分,未作納稅調整。
(1)是否將回扣、提成、返利、進場費等計入手續費及佣金支出;
(2) 收取對象是否是具有合法經營資格的中介機構及個人;
(3) 稅前扣除比例是否超過稅法規定。
(1)是否以合同形式明確了服務內容,收費標準及金額;
(2) 母公司是否提供了相應服務、子公司是否實際支付費用。
(1) 從低適用稅率或擅自減少計稅依據;
(2) 未按全部所載金額計稅;
(3) 將應稅憑證化為非稅憑證,漏繳印花稅。
免責聲明 本文所及之內容和觀點僅為一般資訊分享,不構成對任何人的任何專業建議,啓源不對因信賴本文所及之內容而導致的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 |